华南地区胃癌特征的 20 年变化

2015-12-15 23:55 来源:丁香园 作者:锁骨下动脉
字体大小
- | +

尽管在世界范围内胃癌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但胃癌仍是我国第三位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第二位癌症死亡原因。我国每年胃癌新增病例远远多于其他国家,约占全球总数的一半。

西方国家已有大量研究数据表明,胃癌的组织类型、部位、分期、早期胃癌(EGC)发病率、手术预后等正随时间发生变化。韩日也报道其与西方国家相比,EGC 检出比例高、死亡率低、5 年生存率高,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包括早期发现、积极手术治疗、围手术期护理、肿瘤生物学行为及多学科治疗等。

然而我国目前相对缺乏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预后随时代变迁是否存在差异的相关数据。针对这一问题,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周志伟教授团队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黄昌明教授团队收集 1991~2010 期间行手术治疗的 5327 例胃癌患者的相关资料并进行了一项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发表于近期的 Surgery 杂志。

纳入标准:

1. 病理确诊为胃腺癌的患者;2. 行手术治疗但未行术前化疗及围手术期放疗的患者;3. 流行病学资料详尽,手术、病理及随访资料完整者。

排除标准:

1. 胃部其他类型恶性肿瘤,如胃淋巴瘤、胃癌术后复发及残胃癌;2. 合并其他原发恶性肿瘤,如结直肠癌、乳腺癌或胃肠间质瘤;3. 无法手术切除,仅行探查或胃空肠吻合的患者;4. 总生存时间小于 3 个月的患者。

研究者根据入院时间将患者分为四组:1991~1995(时期一)、1996~2000(时期二)、2001~2005(时期三)及 2006~2010(时期四)。参照 AJCC/UICC 第 7 版胃癌 TNM 分期将入组患者分为 8 个亚组,分别为ⅠA、ⅠB、ⅡA、ⅡB、ⅢA、ⅢB、ⅢC 和Ⅳ。末次随访时间为 2014 年 10 月 20 日,随访终点为因肿瘤相关死亡。

主要变化如下:

1. 临床病理特征

男女性别比例约为 2.5:1,时期四中 60 岁以上患者比例高于时期一(48%:44%)。四个时期中,肿瘤发病部位的构成比无明显变化,低分化肿瘤的发病率从 48% 增长至 69%,而中高分化肿瘤、黏液腺癌及印戒细胞癌的比例随时间逐渐下降。直径小于 5 cm 的肿瘤比例从时期一的 51% 增加至时期四的 62%。

2. 肿瘤分期

诊断为 EGC 的病例数逐渐增多,时期四中 EGC 的比例(15%)几乎为时期一的 2 倍。N1 及 N2 期肿瘤的患者数量因早期诊断显著下降,而 N3 期肿瘤的患者数量因淋巴结清扫的增加而上升。N0 期及远处转移肿瘤的发病率并未变化。

3. 手术治疗

根治性手术比例从时期一的 87.8% 增加至时期四的 93%,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由于手术设备及技术水平的提高,淋巴结清扫数量从 10.36 个增加至 26.22 个。时期四内淋巴结清扫数量大于 15 个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时期一(83%:23%)。

4. 生存率

平均随访时间为 135.5 个月。术后 5 年总生存率为 54%,其中ⅠA 期 96%、ⅠB 期 86%、ⅡA 期 77%、ⅡB 期 68%、ⅢA 期 55%、ⅢB 期 45%、ⅢC 期 30% 和Ⅳ期 4.7%。术后 5 年总生存率随时间显著增加(时期一 39%、时期二 42%、时期三 49%、时期四 53%)。

5. 预后影响因素

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年龄、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肿瘤直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MN 分期、根治性手术、淋巴结清扫数量、时间段。

COX 比例风险模型显示,独立的预后因素包括年龄、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肿瘤直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根治性手术、淋巴结清扫数量、时间段。

研究者分析认为,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在过去的 20 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改变。胃癌总体生存率的提高很可能是由于更多患者能够被早期发现并通过标准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如施行胃癌 D2 根治术等。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程培训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