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tt 食管及早期食管癌干预要点(综述)

2016-05-30 13:38 来源:丁香园 作者:袁陈伟
字体大小
- | +

近日,英国伯明翰大学的 Alderson 教授在 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 杂志上发表相关综述,详细介绍了 Barrett 食管及早期食管癌的干预进展。

定义

Barrett 食管(BE),又称巴雷特食管,即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覆盖。近 25 年来,胃食管反流病(GORD)和食管腺癌的发病率显著升高。目前普遍认为 BE 与 GORD 相关,并有发生腺癌的可能,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

近年来,基础研究着重于发现 BE 的发生、发展(不典型增生)及恶变的机制;临床研究则着重于 BE 的进展风险、肿瘤发生的易感因素及癌前指标的发现。

BE 发生机制

目前普遍认为,BE 是重度胃食管反流的获得性现象,黏液分泌的肠上皮化生常被视为是对回流物质的适应性和保护性反应。然而,具体哪些细胞受反流物质(酸、酶和十二指肠液)的影响而发展成为 BE 仍备受争议。

BE 的发展

据估计,BE 的真实发病率约为 1.5 %。大多数的 BE 可终生保持稳定,每年仅 1 % 转变为低级别不典型增生。同时,基于以下两点,低级别不典型增生被认为是相对无害的:

1. 每年仅不超过 2 % 的低级别不典型增生转变为高级别不典型增生;

2. 多次内镜活检发现,低级别不典型增生有逆转至简单化生的可能。

然而,最近一项证据显示,低级别不典型增生转变为高级别不典型增生的真实比例可能更高,约为每年 9 %,这主要因为部分非不典型增生患者被错误地诊断为低级别不典型增生,因此准确地对不典型增生进行病理分级显得尤为重要。

BE 内镜干预

随着人们对高级别不典型增生和肿瘤风险的认知的不断加深,内镜技术得到快速地发展,越来越多的辅助手段被应用到食管内镜中,如染料喷涂、自发荧光、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和拉曼光谱以及分子病理学等。

内镜应用初期,一般采用热消融对不典型增生进行治疗,通常与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联合应用或者偶尔与抗反流手术联合应用。然而,术后缺乏有效的证据证明增生的部位被完全摘除。

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得到迅速发展,通过 EMR 可以切除异常增生上皮, 使化生黏膜得到有效的逆转, 从而达到治疗和防止 BE 复发的目的。

作为一种 BE 微创治疗手段,射频消融术(RFA)采用高频射频波破坏食管的内皮细胞,导致其发生热损伤,当食管内皮的异常细胞或癌前细胞被破坏后,在原来的位置上正常的组织可以再生修复。研究表明 RFA 能够去除 90 % 左右的残留增生上皮。

就目前的随访结果来看,RFA 和 EMR 治疗效果较好且风险较低,而低度不典型增生又确有其风险性,那么是否可以在 BE 阶段就使用上述方法呢?

近期证据表明,在 BE 阶段进行上述干预很可能是合理的,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在最近的一项随机试验中,RFA 后 3 年的复发风险仅为 1.5 %,较对照组的 26.5 % 显著降低;同时,治疗组的黏膜内癌的发生率仅为 1.5 %,也较对照组的 8.8 % 显著降低。但是,仍推荐内镜复查以监控 BE 的复发。

早期食管癌内镜干预

目前,通过内镜监测的广泛应用、内镜成像技术的改进、分子病理学方法的应用和内镜评估的标准化等方式,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得到显著的提高。

EMR 已经成为一种治疗早期食管癌的有效方式。 EMR 术前需对肿瘤进行精确定位,以确保能够切除足够的范围和深度。术后仍应内镜监测其疗效。

对于肿瘤已经侵犯粘膜下层的患者,约 20 % 可能出现淋巴结转移,其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可通过肿瘤侵及的深度进行预测,但仍存在争议。同时,原发肿瘤的病理特征(分化程度和淋巴管浸润)和患者遗传组成也与淋巴结转移有关。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可能可以作为判断是否进行食管切除术的一种手段。

综上,食管内镜干预措施正被广泛地应用到 BE 和早期食管癌的不同阶段。外科医师应不断提高对内镜不良事件、术后监测和预后因素的认知。虽然长期干预疗效仍需更多可靠的证据,目前来看,内镜治疗仍是值得推荐的。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程培训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