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外科简史(下篇)

2017-07-21 17:04 来源:丁香园 作者:白如心
字体大小
- | +

如题,本文是世界外科史下篇,点此查看上篇>>

第四阶段:开始质疑宗教 缓慢向科学发展

在中世纪,威尼斯是个独立的共和国,这个国家里全是商人,把金钱看得比信仰更重要。以至于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时候,威尼斯总督恩里科·丹多洛留下这样的名言:「让我们先做威尼斯人,再做基督徒」。说完这句话,丹多洛总督带着本该进攻异教徒的军队,攻占了基督教城市君士坦丁堡。

借着这股威风,威尼斯还在挨着自己的陆地上,占领了帕多瓦这座城市。不久以后,这里建立了帕多瓦大学。可以想象,在威尼斯共和国「爱钱超过爱上帝」的传统下,帕多瓦自然受到宗教影响比较小,所以学术氛围更加自由。

60.jpg
图为17世纪帕多瓦大学的露天解剖教室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帕多瓦大学自由的氛围终于开花结果,培养出了维萨里这样伟大的医生。前面说到,中世纪的医生根本不关心人体真实的情况,但是维萨里关心,为了了解人体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维萨里亲自进行人体解剖,这一动手不要紧,维萨里竟然发现了盖伦书里的 200 多处解剖学错误。

在他 29 岁那年,出版了《人体的构造》这本书,堪称是划时代的经典,不仅在于书里的知识,更在于他开创了解剖学的研究方法。从那时起,有了对于人体构造的正确认识,外科医学出现了一丝曙光。不过可悲的是,维萨里受到了当时宗教势力的迫害,最终客死他乡。

法国医生帕雷,则在实际操作的方面,推动了外科的发展。这个人经常被认为是中世纪晚期的人物,但是他其实和维萨里是同一个时代,而且俩人还认识。这种情况是因为文艺复兴开始于意大利,跟法国有个时间差。至于帕雷对外科的贡献,最大的促进来自于战争。

在中世纪晚期,火药被广泛应用在战争中。相比于冷兵器的杀伤力,火药武器在当时可以算作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了。它所造成的伤口,是过去的医生所从未见过的,自然也拿不出有效的治疗方法。新的难题促使大家开始思考改进外科技术。

帕雷想到了什么办法呢?正是在最开始,我给你讲的那个用鸡蛋黄抹伤口的故事。这件事不由得让帕雷反思:究竟应该怎样处理外伤,才是对患者真正的有用?

于是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尝试。他开始试着用针线,把患者的伤口缝合起来——这就是「清创缝合术」。在帕雷发明这个技术之后的四百多年里,全世界的外科医生一直都在沿用,而且没有什么重大改进。(平时我们说的「去医院缝针」,这个「缝针」,指的就是帕雷发明的东西。)

尽管帕雷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但是他对上帝还是很虔诚的,他曾经说过:「我来包扎,而神使他治愈」。

在维萨里和帕雷的故事里我们能看到,在文艺复兴时期,宗教的影响开始减弱,但余威还在;外科医学开始发展,但是速度缓慢。这一情况到了工业革命时代,逐渐出现了转机,下面我们要讲外科的第五个阶段,就是如何在英国医生约翰·亨特的手中,被提升为一门学科。

第五阶段:外科终于「站」起来了

约翰·亨特是当时家中 10 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因此得到了母亲的溺爱。尽管这让他成了老师眼中的坏学生,但却留下了他那旺盛的好奇心。20 岁时,依然一事无成的约翰亨特,跑到伦敦,投奔比他大 10 岁的哥哥。

他的这位哥哥,在当时已经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外科医生了。他不但精于解剖学和外科学,还出版了妇产科经典著作《论人的妊娠子宫》。此外呢,还在伦敦开设了一家医学学校。这些都是他对医学界做出的巨大贡献。然而谁也没想到,他这辈子对医学最大的贡献却是:把他这个一事无成的弟弟,带进了外科领域。

约翰亨特投奔这位哥哥之后,很快展现出了出色的天赋——他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外科医生。

61.jpg
图为约翰亨特(John Hunter)

约翰亨特认为,外科医生不应该仅仅是一位手术工匠,更应该系统研究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他按照这样标准,来要求自己,同时也要求他的学生。尽管约翰亨特本人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医科教育,但他的好奇心,却促使他对人体的认识,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并在人体研究的很多领域提出了创新观点。

约翰亨特在当时写了一本书:《论血液、炎症和枪弹伤》。这著名的作品是约翰亨特毕生知识的结晶,也是病理学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这之前,所谓病理学,一般只是内科医生涉足的领域,外科医生没什么发言权。然而约翰亨特的出现,却告诉人们:外科医生对病理学的研究,一样可以有发言权,并且研究角度更加独特。

因此,可以说约翰亨特将内科对人体的理论认识,与外科精准的操作手法结合在了一起。从他开始,外科大夫终于不再是只会动手的匠人——换句话说,外科至此终于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像内科一样被业内人士尊重。

从约翰亨特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之前被教会牢牢掌控的教育事业,这个时候也已经进入了世俗社会。以前地位低下的外科医生也可以学习医学理论了,而且医生确信是自己治愈了病人,不是神的功劳;并且医学发现也不会引来宗教迫害。

在医学领域,留给上帝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当然,这个时候的外科依然相当稚嫩,还不算真正成熟。下面我要讲的第六阶段,才是外科真正腾飞的时代。

第六阶段:外科腾飞的时代 成就堪称神迹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麻醉术和无菌术的相继出现,将外科学真正推向了成熟。在这两项技术支撑之下,外科医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了广阔空间,器官切除这项外科技术被发挥到极致,外科学进入繁荣的「切除」时代。

(编者注:

非要论古的话,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扁鹊(公元前386年前后)开展麻醉术更早,后来华佗用的麻沸散更是闻名天下(国人),然而却未能推广出国门,如今在外科领域也难占一席之地。

也就是说彼时麻醉术一无国外应用成功的记载,二无发展至今的成功,故难以取得医学领域广泛认可,不被列入世界麻醉史。目前医学人士公认的麻醉史,起源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乙醚的使用。)

首次麻醉.jpg
图为最早用乙醚进行麻醉的场景

在无菌术和麻醉出现之前,外科医生只能做一些人体表面部位的手术,比如之前提到的浅表肿物切除、脓肿切开引流等等——顶破了天,最大规模的手术,也就是截肢了。可以想象,在没有麻醉的状态下进行手术,对患者的身体和精神是一种怎样的摧残和折磨。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时评价外科医生水平高低的终极标准只有一个:手术进行的速度。

为了尽量减少患者痛苦,外科医生把自己手术刀的操作速度,训练到了登峰造极、令人咋舌的地步——现代一名普通外科医生做膀胱结石手术,大概需要 20 多分钟;而 18 世纪晚期伦敦著名的切泽尔登医生,可以不到 60 秒。当时英国另一位著名的李斯顿医生,更加奇葩:他切除患者的一条腿,仅需要 28 秒。拿破仑的军医多米尼克·拉雷医生,曾在 24 小时之内完成了超过 200 例截肢手术。这些壮举在现在看来实在是不可思议。

当时想要在人体的胸腔和腹腔深部做手术,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当无菌术和麻醉出现以后,外科医生的工作终于从容许多了——他们可以仔细打开患者的身体,缓慢而细致地清理积血,并且认真缝合伤口。在这种「慢工出细活」之下,外科医学产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奥地利的比尔·罗特医生,正式开创了腹腔手术和肿瘤摘除手术。美国的霍尔斯特德医生,开创了乳腺癌手术。

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抗生素被广泛使用,进一步降低了细菌感染风险。手术的安全性再次得到飞跃,外科医生的操作领域继续拓宽——比如,在肺部做手术。由于肺泡可以与外界直接相通,接触微生物的机会多,感染风险非常大。在抗生素发明之前,在肺部做手术是不可想象的。而有了抗生素之后,在肺部做手术已经成为现实。

这是外科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时代,外科所能解决的问题,是以前无法想象的。自从这个时代开始,医学再也不是宗教所能涉足的领域。当时的医生们几乎以为,这就是外科的极限了。但后来大家很快意识到,外科医生总在不停切除。而患者需要的不仅是切除,他们更需要保留功能。在这种需求推动下,外科进入到另一个境界:修复与重建。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之后,外科医生已经可以在心脏上修复心脏瓣膜,用外科手术治疗「蓝婴综合征」。所谓「蓝婴」,就是说新生儿的两个心室之间,有一个多余的洞。这会让本该流向全身的动脉血,掺杂大量的静脉血,因此从外面看起来,孩子的皮肤是蓝色的,所以叫做蓝婴。外科医生最终掌握了修补这个洞的手术方法,拯救了无数具有这种先天缺陷的孩子。

这一类修复技术,在人类以前的历史上不敢想象。但进步依然没有停止,随着精密仪器等制造技术的成熟,人们开始不断设计出来可以植入人体的灵巧装置,并开始在外科诊疗中大量采用。例如,1958 年出现了心脏起搏器,成为第一个植入人体的自动器械。到了今天,可以植入人体的装置早已是五花八门。例如:人工耳蜗、人工血管、心脏瓣膜,甚至是电子芯片,等等。

除了这些人造装置,器官移植也在继续发展。1963 年,人类历史上第一例肾移植手术完成。1967 年,南非医生巴纳德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收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不过可惜的是,第一例手术之后,患者只存活了 18 天。一个月后巴纳德医生再次进行第二例心脏移植手术,这一次患者成功存活了 594 天。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每年有两千名患者接受移植心脏手术,三分之二的人能活五年以上。

这就是外科的第六个阶段,再也不是神的领域,但医学的成就堪称神迹。

(编者按:

故事看完了,好像除了原始阶段颅骨钻孔外,没有中国人的足迹。论古老,我们有先天优势,但若论对现代医学的建立和推动,我们对整个世界的贡献寥寥无几。这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残酷的现实。

对医学的最大贡献不是用已有的医学知识救助千万人,而是能够创造解决目前尚难以解决的医学问题的新技术;并非敝帚自珍、「传男不传女」,而要把医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推广,让全世界医生认可。唯有此,方能推动医学的巨轮向前发展;唯有此,才能留名史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该医学史仅书写到 20 世纪 80 年代,所记录的内容也不算全面。实际上,近年来,中国医生已经活跃于世界舞台,中国外科医学,也在逐步站起来、跑起来。相信自此以后的医学史,定会留满中国人的名字。)

编辑: 程培训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