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甲旁亢,手术后骨密度改善更显著的病人有什么特点?

2017-08-08 16:06 来源:丁香园 作者:柯立池
字体大小
- | +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甲旁亢,PHPT)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该病变是由于甲状旁腺本身病变所引起的甲状旁腺激素(PTH)合成、分泌过多导致钙、磷和骨代谢紊乱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其中,骨代谢紊乱会带来一系列临床表现及化验异常:

  • 其在早期主要表现不明原因的四肢乏力;

  • 中期为全身大关节疼痛,行走困难;

  • 晚期则表现为骨骼变形,反复骨折;

  • 患者在进行骨密度测定时,多半会提示骨密度减低或骨质疏松;

  • ……

手术是治疗 PHPT 的有效方法。多数 PHPT 患者在成功进行甲状旁腺切除术(PTX),骨密度减低及骨质疏松的表现将明显得到改善。那么,问题来了:

是不是仅仅依靠手术就能提高骨密度呢?为什么有的病人术后骨密度改善一般,有的却显著改善呢?如何来预测某一病人骨密度改善情况呢?

相信下面这篇研究能够替我们解决这个疑惑。

研究介绍

这是来自瑞典卡罗林斯卡大学医院的 Inga-Lena Nilsson 博士近期发表在 Surgery 上的一篇文章,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 PHPT 患者行 PTX 后,高钙尿、肾功能及骨密度等指标之间的关系。

研究对象选自瑞典卡罗林斯卡大学医院,随机选取 150 名患者,其中 119 名为女性,平均年龄 60 岁,随机分 D+ 组和 D- 组,D+ 组在术后使用维生素 D3 800IU 及碳酸钙 500 mg,2 次/天;D- 组则使用碳酸钙 500 mg,2 次/天,时间均为 1 年。

研究人员在术前 6 周和术后 12 个月分别测定患者 24 h 尿钙量和骨密度水平,主要测量髋关节、股骨颈、腰椎及桡骨远端等主要部位的骨密度。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钙,甲状腺旁腺素、I 型胶原β羧基端肽及 I 型原骨胶原前肽的含量。血清肌酐的测定主要用于评估肾功能。25-羟基维生素 D 则通过化学发光法来检测。

主要结果如下:

  1. 纳入的所有患者中,49% 的患者出现高钙尿,其主要表现为 24 小时尿钙量>7 mmol/d;

  2. 24 h 尿钙量与血清钙、甲状腺旁腺素、25-羟基维生素 D、I 型胶原β羧基端肽含量、I 型原骨胶原前肽含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关系紧密,与年龄无关;

  3. 另外,高钙尿的患者还有以下特点:年龄更小,测定的血清钙、甲状腺旁腺素、25-羟基维生素 D、I 型胶原β羧基端肽含量水平更高,髋关节骨密度明显增强。

  4. 两组对比中发现,D+组患者的 25-羟基维生素 D 明显高于 D-组,而 24 h 尿钙量、血清钙及肾小球率过滤上,两组没有显著差异。

  5. 在骨密度的测定上,两组患者髋关节和腰椎的骨密度均有增加。而桡骨远端骨密度的提高仅出现在 D+组的患者身上。

研究人员对该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发现虽然仅在 D+组的患者中发现桡骨远端的骨密度明显改善,但是,两组患者的腰椎和骨盆骨密度均呈现增强表现,尤其是出现高钙尿的患者。

由此作者认为,高钙尿与患者骨密度的改善有直接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数据得出:当患者 24 小时尿钙水平>10 mmol/d 时,可将其作为骨密度增强的一个独立且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研究认为,在决定行甲状腺旁腺切除术时,临床医生应重视高尿钙与骨密度之间的关系。术前、术后均应积极监测患者血清钙、甲状旁腺素、24 小时尿钙及骨密度等指标,并在术后根据情况合理使用钙剂和维生素 D 制剂,以提高患者骨密度,纠正骨代谢紊乱。

后记

诚然,手术是临床诊治中的关键步骤,然而术前和术后的各项指标监测、分析评估、合理用药及综合性管理亦是尤为重要。外科医生不仅要重视提高局部病变切除操作的技术,更要有人体大局观,掌握更多前沿进展,一切为了患者更好地康复为目的。相信在这种观念下,患者定会得到最佳的照护。

编辑: 程培训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