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移植中心易述红教授专访:「一肝可以二用」,带来更多生的希望

2017-12-29 16:11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本文转载自《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7 年 8 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胆外科团队开展了我国首例儿童身后捐献供肝劈离式肝移植手术。一名五岁的小女孩因受脑外伤不幸去世,父母忍痛捐献孩子器官,希望能救助其他孩子。但由于时间紧迫,在供肝获取前无法进行细致的肝脏 CT 检查,肝移植中心的专家们凭借经验对捐献女童的肝脏进行了评估并设计手术方案。将供肝体积劈离成两部分,分别为两位体重 7~8 公斤的未满一岁的胆道闭锁患儿进行了肝移植手术。手术中针对劈离后供肝肝右叶前后径非常肥厚、重量也远超出较重患儿体重的 4% 的难题,手术团队对右半肝再次进行精准的减体积,从技术上保证劈离后两边的肝脏都能在患儿体内正常地工作。术后两位小患者的肝肾功能恢复正常,顺利出院。

为更好地从学术及治疗角度阐述劈离式肝移植手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加强患者管理从而更好地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我们特别采访到上述病例的主刀医生、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易述红教授,请他分享劈离式肝移植手术的诊疗和应用经验,以期让广大读者更好地认识这一术式为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带来的益处。

访谈专家:易述红教授

 易述红.jpg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外科暨肝移植中心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肝脏外科、肝脏移植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在肝脏移植和复杂肝脏外科手术、肝胆胰系统良恶性肿瘤诊治及疑难重症病人救治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具有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

聚焦临床实践,制定有效肝移植策略

★ 纵观当前劈离式肝移植手术在国内外的开展情况

劈离式肝移植(SLT)是基于肝脏为功能性分段器官理论,将完整的尸体供肝分割成 2 个或 2 个以上的解剖功能单位,并分别移植给不同的受者,从而达到「一肝两受」或「一肝多受」的效果。

德国皮赫尔迈尔(Pichlmayr)于 1988 年首次完成劈离式肝移植术式,法国亨利·比斯谬特(Henri Bismuth)于同年独立完成劈离式肝移植手术。最初,劈离式肝移植主要应用于儿童肝移植,并且能够取得接近全肝移植的效果。随着 SLT 手术技术的进步,受者的选择逐渐从儿童/成人扩展到双成人受者,并且能够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聚焦当前全球各地 SLT 的开展概况,由于对技术要求比较高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限制,实施 SLT 的比例还不是很高,美国 1.3%、欧洲 6%、北意大利 20%、拉丁美洲 10%、大洋洲 6%,日本和韩国因死亡供体有限,开展也不多。

再看我国 SLT 技术的发展历史,国内实施器官移植手术较多的中心基本从 2000 年起陆续开展探索,但实施 SLT 的比例往往较低。随着 2015 年我国全面进入器官捐献时代,使得临床有机会对供体的肝肾功能、肝脏情况等进行详细评估,为开展劈离式肝移植提供了可能和机遇!

易教授中心团队在 SLT 方面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根据中心今年统计数据显示,采用 SLT 的患者例数达全年 200 余例肝移植的 15% 左右,尤其开展了多项儿童 SLT 手术,包括上述国内首例儿童身后捐献供肝 SLT 手术,均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 重视 SLT 技术要求,充分发挥 SLT 优势

SLT 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多方面考量与把控  供肝劈离手术包括供肝的准备、精准评估劈离的可行性、制定血管和胆管的分割计划、实施肝实质的分割以及肝断面的处理。

首先对于供体要求高,从供体的年龄、身高、体重等一般情况,到肝脏功能是否正常、供体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解剖学要求是否满足等都有一定的标准。同时,SLT 手术技术要求高,如施行双成人受体的 SLT 手术时,左右半肝的劈分在肝内沿肝中静脉进行,肝中静脉同时负责左右肝脏的静脉回流,SLT 必须有效解决两侧半肝的静脉回流及肝静脉重建问题。此外,正确估算受者的移植肝需求量在匹配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总之,恰当的供受病例选择和完善的手术技术共同作用下,能够使得 SLT 获得与全肝移植相当的移植效果。

SLT 手术获益明显,有待进一步予以开展  SLT 作为肝脏移植较为成熟的术式,能够积极拓展供体数量,有效缓解供肝短缺的问题,最大化地利用了有限的供肝资源,同时避免活体肝移植对供者的伤害和风险;能够缩短受体等待时间、降低受者等待期的病死率,获得满意的移植效果。

利用我国人群特点优势,有效给予 SLT 手术  我国人群与欧美地区人群相比,往往体格小、体重轻,这样条件下需要的肝脏体积往往较小,在接受 SLT 方面具有相应的优势。

相信今后随着技术的推广及器官分配政策的完善, SLT 将成为临床肝移植的常规术式予以应用。

加强患者管理,树立正确肝移植意识

易教授指出,儿童肝移植治疗过程中,除技术层面的各项标准和要求,在患者管理等方面也面临一定的难题,由此易教授对其团队既往的诊疗经验和患者管理方面的措施予以分享。

对于疾病认识不足,让患儿失去治疗机会  对于以胆道闭锁为代表的良性肝脏疾病,进行肝脏移植是最佳解决方法。然而,目前困扰胆道闭锁儿童肝移植的难题在于,患儿的父母相对比较年轻,且祖父辈等对疾病本身和肝移植治疗缺乏正确的认识,担心接受肝移植手术后患儿今后能否健康成长的问题。

实际上,胆道闭锁为良性肝病,10 年生存率达 90% 左右,接受肝移植手术的患儿可正常成长、学习和生活。目前国外小儿肝移植的最长存活纪录为 40 年,中山三院肝移植中心陈规划教授在 2003 年施行的 1 例儿童肝移植的患儿迄今已经存活 14 年,今年还参加了高考。

因此,需要医生团队从肝移植手术技术的进步、SLT 治疗后长期预后效果等方面对患儿家长展开普及、教育,让其正确认识肝脏疾病以及未来预后,从而更好地配合临床治疗。

缺乏经济基础,易出现放弃治疗现象  易教授同时表示,部分患儿家庭面临的经济压力较大,无法支持肝移植手术的进行。因此,其中心也会努力协调各方面资源,尽最大程度的努力给予经济方面的支持和援助,让患儿尽早接受良好治疗,尽快恢复健康。

落实精准医学,实现精准化肝移植治疗

在 SLT 治疗过程中,「精准医学」这一理念也得以体现并予以运用。

首先,对供者及供肝进行精准评估。在手术前需要详尽、精确地了解供者病史、完善相应辅助检查;利用当前精准的影像学技术对于供肝的门静脉、肝静脉等血管系统和胆道系统等进行详尽的评估,保证肝脏的完美精准切割。例如,易教授团队已与国内其他中心团队展开合作,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影像学评估技术对肝脏进行评估。

另一方面,精确制定手术方案。针对不同受者的个体差异,尤其是低龄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 SLT 劈离方案,精准手术计划,并在术中按照手术预定方案实施,尽可能地减少和避免复杂的血管重建的出现,从而尽可能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提供更有效、更精准的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实现患者的个体化、精准治疗。

小结

通过本次的采访,让我们对 SLT 的临床要求及优势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期待未来能够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SLT 手术技术,有效地开展 SLT 治疗,利用有限的供肝资源为更多的受者提供最精准的肝移植治疗,为其带来生存的希望!

编辑: 韦成凤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