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整整两年,终于等到这一天!」57 岁的张先生(化名)患有十多年的慢阻肺,病情已经发展到终末期,平时只能靠氧气机维持生命。几天前,他在树兰(杭州)医院成功完成双侧肺移植,整个手术历时 4 个多小时,术后 14 小时就成功撤下了呼吸机,不到 48 小时顺利转出 ICU。
6 月 11 日是中国器官捐献日。对张先生来说,没有捐献者的大爱,就没有移植手术的成功,更没有生命的延续。他也幸运地成为了树兰医院首例肺移植患者。
苦等两年终于等到手术
「觉得非常幸运,我们等这天已经整整等了两年,当接到电话问是否愿意来杭州手术时,我们几乎不敢相信,马上就答应了!」昨天下午,患者张先生(化名)的侄子满心期盼地等在 ICU 病房门口,准备接叔叔回呼吸与危重症科病房。
张先生是北方人,他从十多年前开始间断性咳嗽,渐渐感觉胸闷气喘,张先生在家属的陪同下多次在当地医院就诊,最终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被称为「不动生色」的死亡杀手,患者在终末期出现严重的呼吸衰竭。
「最近几年,他的呼吸困难症状更明显,每到冬季或者是受凉感冒后,病情都会加重。」侄子小张说,在等待肺源的两年多时间里,叔叔的病情不断恶化,期间五次因为肺泡壁破裂形成肺大疱,导致自发性气胸,所幸抢救及时。
虽保一命,但是毫无生活质量可言。因为疾病的消耗,这个身高 1.76 米的北方大汉体重不到 120 斤,一天 24 小时都要靠吸氧维持,平时几乎都是躺在床上,「如果没了氧气机,可能都走不出十米。」
「我们术前进行评估,该患者为极重度通气功能障碍,如果不做手术,随着病情继续恶化,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树兰(杭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杨莉主任医师表示。
就在这等待的十字路口,一份爱心捐赠,传递了生命与温暖。一位 40 多岁的患者因脑外伤离世,家人悲痛之际,决定将他的心肺器官捐献出来,挽救更多患者,「希望他还能与我们在这美丽世界,共同呼吸新鲜空气!」
首例肺移植手术顺利完成
不到 48 小时顺利转出 ICU
为了这场手术,树兰(杭州)医院普胸外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麻醉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体外循环组、OPO 办公室等科室做足准备,严阵以待。
移植手术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
6 月 7 日下午两点左右,周末的树兰(杭州)医院手术室里忙碌依旧,当天为张先生手术的是被誉为「中国肺移植第一人」的树兰医院特聘专家陈静瑜教授以及树兰医院普胸外科主任朱理教授。
陈静瑜教授(右二)与朱理教授(右一)首先进行左侧肺移植
「手术过程四个小时,非常顺利,但是难度也非常大!」此次肺移植手术采用的是胸腔镜辅助下双肺移植术,与以往胸口一个大切口不同,而是在左右两侧各开一个小口子,「由于受手术视野以及操作不便性的影响,手术难度增加了,但对患者来说,创伤小恢复快,是更精细优质的治疗方案。」
陈静瑜教授俯身探查胸腔黏连情况
另外,张先生 20 多年前曾患肺结核,术中发现其肺部与胸腔严重粘连,两位医生花费了半个小时仔细剥离止血,所幸有惊无险,最终以超快的速度完成移植手术。
树兰(杭州)医院综合重症监护室主任卢安卫主任医师说,当天傍晚六点多,手术结束,张先生转入 ICU。术后 14 小时,患者移植双肺功能氧合良好,生命体征平稳,顺利完成气管插管拔管,昨天下午已转出 ICU。
术后患者于医疗团队合影
「我们知道现在闯过了手术第一关,后续还有抗排异、抗感染等等重要关口等着我们,但这一切都意味着新的开始!」术后,张先生对新生活满怀期待,「重新过正常的生活,偶尔能够再拿起曾经最爱的钓鱼竿,这一『美梦』终于有可能成真了!
围手术期管理更考验医院综合实力
四大器官移植引领全院各学科发展
肺是为全身供氧的重要器官,当一个人的肺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严重的病人甚至需要长期吸氧来维持生命,且随时存在因感染导致病情恶化、危及生命的情况。对这些终末期肺病患者来说,肺移植是改善他们生活质量,甚至存活的唯一希望。
肺移植手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对围术期综合救治能力也是极大的考验。肺移植不光光只是一台手术,术后,患者还需要闯感染、排异等众多关卡,由于肺是唯一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所以围术期的管理更难,是决定移植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医院有非常强大的移植基础,考验的是医院的综合实力。
2017 年,医院成立国际器官移植中心,由我国著名器官移植专家郑树森院士担任主任,原国际肝脏移植协会主席 Jan Lerut 教授担任名誉主任,器官移植能力和复杂疑难疾病处置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9 年 10 月 22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批准树兰(杭州)医院心脏移植、肺脏移植执业资格。这是继获得开展肝、肾移植资质后,树兰在人体大器官移植工作中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未来,树兰医院将保持肝、肾移植的学科优势,加大心、肺移植的学科建设,实现以器官移植学科为龙头,引领相关科室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