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临床灵感被系统化的医工转化生态接住,当一把手术刀遇见一个「铁三角」创新联合体——一场旨在破解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孤岛」与「断桥」难题的变革,正从河南走向全国,致力于打造一个「立得住、叫得响」的国家级创新样板。
这一改变,始于外科医生日常工作中那些具体的难题:手术器械的精度不够,复杂术式缺乏得心应手的工具,患者术后康复环节仍存在诸多不适。这些真实的临床痛点,正是医疗创新的源头。
为解决「有想法无路径、有成果难转化」的困境,驼人集团牵头的医疗器械创新转化「铁三角」模型构建了系统化解决方案。该模型以 全国百家知名医院、数十家高校院所与创新型企业的深度战略合作为基础,旨在整合临床资源、科研能力与产业实力,共同推动医疗技术进步。
在刚刚落幕的「首届医疗器械创新转化铁三角生态建设大会」上,第十七届驼人医疗器械科技创新奖揭晓。精准外科领域一等奖项目——「超声环钻辅助下泪囊鼻腔 360°吻合术的最新创新与临床验证」不仅获得了 10 万元奖励,更将进入「医院+高校+企业」协同转化的快车道,从临床痛点走向成熟产品,从想法走向产业。

首届医疗器械创新转化铁三角生态建设大会现场
这不仅是一次奖项的评选,更是「政产学研医用」多方协同,推动医疗器械从「国产化」向「优质化、智能化、生态化」全面升级的一次系统性实践。 正如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高体健在大会所指出的,本次大会是河南在高端医疗设备自主可控这一时代命题上交出的一份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河南答卷」。他进一步提出,要推动「河南模式」成为国家医疗器械创新改革的试点,在监管科学、成果评价、收益分配等方面开展更多先行先试。
平台赋能,生态效应凸显
河南省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联合体理事长、驼人集团创始人王国胜分享了其三十年的创新体会,正是源于对创新艰难与孤独的切身体会,驱动他们构建了这一汇聚 117 家医院、20 所高校和 36 家企业的「创新命运共同体」。
「我们共同探索的『医院+高校+企业』铁三角模式,就是要让医生的需求第一时间成为研发课题,让实验室成果以最快速度转化为救治生命的产品。」王国胜介绍,过去一年来,来自郑大一附院、上海交大医学院、西安交大一附院等合作医院的临床专家与工程师协同攻关,截至目前,已累计协助完成专利申报 2000 余项,成果转化 600 余项,转化收益超 40 亿元。

王国胜致辞
外科创新困境如何破解?「铁三角」生态构筑医工转化闭环
外科,作为临床需求高度密集的科室,对于技术响应的需求尤为迫切。微创术式的迭代、智能吻合器械的升级、术中实时导航、术后快速康复……每一个细节都藏着一个未被满足的临床痛点。系统性地破解这些痛点,成为提升外科诊疗水平的关键。
这一困境,正是「驼人医疗器械科技创新奖」致力破解的核心命题。作为医疗器械领域经科技部备案的国家级社会力量奖,该奖项今年以「铁三角」为底座,系统性地构建起医院提需求、高校攻技术、企业做产品的闭环生态。本届奖项评审通过线上小程序实时打分并同步直播,确保流程公正透明,共征集 1632 个项目,经 958 位专家多轮评审,127 个项目入围终评。

王国胜深入阐述「创新转化铁三角模型」
为解决单一机构创新资源有限、转化周期漫长的痛点,本次大会上筹建的精准外科专科创新联合体,汇聚百家医院、企业、科研院校,围绕临床需求、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开展组织化协作,进一步夯实「铁三角」模式在专科领域的实施基础。

《医疗器械创新转化铁三角生态建设倡议书》签署现场(部分医院)
在这里:
临床专家提出真实、迫切的外科需求;
科研院所提供前沿技术支持与原理验证;
企业端快速响应,完成工程化与产品落地;
百家医院验证网络则在短时间内完成多中心临床反馈,大幅缩短产品优化周期。
这正是「一家创新,百家验证」在外科领域的生动实践。
外科创新,正在发生什么?
从第十七届驼人奖的获奖项目中,我们已清晰看到外科创新的两大路径:临床路径重构与技术极限突破。在「铁三角」生态中,创新正从手术的每一个环节中萌芽。
路径一:临床路径重构——以系统化方案,优化诊疗全流程
案例
精准数字化手术规划/导航技术联合双极 915M Hz 微波预凝固肝脏熔断技术,实现从「经验决策」到「全程量化」的复杂肿瘤切除新模式;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取出组件,以精巧的器械设计优化了手术流程,有效提升了操作的标准化水平与整体安全性;
可通气性球囊,直面鼻内镜术后患者的通气难题,实现了从「被动等待恢复」到「主动维持功能」的护理模式转变。
路径二:技术极限突破——以创新型技术,攻克核心治疗难题
案例
激光等离子体根管治疗系统,将纳秒级脉冲激光与流体空化效应相结合,推动根管冲洗从「机械冲刷」走向「等离子体活化」的精准治疗新阶段;
载药控释可吸收手术缝合线,打破了缝合线仅用于伤口闭合的传统范畴,实现了「缝合即治疗」的功能融合;
超声环钻辅助下泪囊鼻腔 360°吻合术的器械创新,实现精准、高效的圆形骨窗成形,并结合 360°粘膜吻合与自适应支架技术,该创新术式大幅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创伤与再狭窄风险。
 
 
颁奖集锦
在「铁三角」生态中,无论何种路径的创新,都能通过专科联合体的多中心验证机制,创新得以快速迭代,从「解决一个病例的问题」升级为「重塑一个领域的技术标准」。「创新的本质,是从『能用』到『好用』的持续攀登。」——而这正是中国外科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梯。
未来已来:外科医生如何站位这场创新浪潮?
本次大会,不仅是成果展示,更是机制共建。外科医生不再是创新的「旁观者」或「孤勇者」,而是发起者、参与者与受益者。通过专科联合体,每一位医生都可以:
提出临床中的「小麻烦」,它们可能成为下一个产品的起点;
参与 1.3 亿元专项横向课题,获得专项资金,跨越从想法到原型的关键一步;
在真实世界中验证产品效能,积累学术证据,同时享受转化收益。
河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处处长王锋表示,药监部门将持续优化审评审批流程,加强注册指导与服务,推动创新医疗器械加速上市,鼓励企业在研发早期实现「研审联动」,降低转化成本。 这为医生的创新成果走向市场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正如创新联合体所倡导的:「让每一颗创新的种子,都能长成参天大树。」
结语:从「使用器械」到「塑造生态」,从「河南实践」到「全国样本」
外科的未来,不取决于更锋利的手术刀,而取决于更智慧的创新系统。这场大会,正是系统成型的关键节点。
王国胜也在本次大会上发出了三项诚挚的邀请:共同做「创新生态的垦荒人」,将最前沿的课题、最优质的资源带到长垣;共同做「铁三角模式的合伙人」,驼人将全链条开放研发、检测、生产线等转化资源;共同做「中国医疗器械创新转化样板的缔造者」,打造响亮的「河南样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模式」。
如果你是一名外科医生,心中有火、眼中有光、手中有痛点;
如果你相信,中国外科的创新不应止于论文与课题,而应走向患者与市场——
那么,这个「医院+高校+企业」构成的创新联合体,正是你不可或缺的舞台。
创新的土壤已经铺就,外科的明天,正等你执刀而来。
*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