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手术仍然是治疗肉瘤的主要方法,但是完整切除瘤体常常会受到周围主要血管的影响。一直以来,由于会增加手术难度和疗效的不明确,医生不愿意切除主要血管。在最近十年内,一些案例系列表示完整切除位于肢体、腹膜后和下腔静脉处肉瘤的血管的安全性和可能性。
来自斯坦福大学外科的 Poultsides 医学博士等进行了一项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旨在研究肉瘤切除的同时切除累及主要血管并同期血管重建的疗效。最终表明血管切除联合重建可明显提高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因此需要严谨的术前多学科探讨。该研究近期发表在 Annals of Surgery 上。
该研究纳入了 2000 年到 2014 年期间施行肉瘤切除术的病人。剔除宏观切缘阳性的病人,纳入了 M1 期的病人。对照组按照与病例组肉瘤发生解剖位置、组织学类型、级别、大小、同期转移情况和首次/再次切除等 6 项相同因素而确定。研究终点是围手术期并发症率、死亡率、切缘情况、局部转移和生存率。当术前影像学怀疑血管受累时,由普通或整形外科联合血管外科医师对术中重建的细节如血管替代物的选择进行讨论。
最终纳入了 50 名施行血管重建的病人(挑选出 4 例具有代表性的腹膜后肉瘤见图 1-4),100 名相匹配没有施行血管重建的病人。两组病人个人和临床特征除了新辅助化疗和放疗更常见于血管重建组外,其余的如年龄、性别、切缘阳性、术中放疗/化疗等特征都相似。
图片说明:
以下 4 例腹膜后肉瘤病人施行主要血管完整切除联合重建术图:左侧图是术前 CT 图,中间图是肿瘤和受累血管的术中所见,右侧图是完成血管重建术中所见。每一张图代表了一个病人,图顶方向是头端,图低方向是尾端。
图 1. 位于腹部左下象限、包绕在髂动静脉的平滑肌肉瘤;考虑到需要做乙状结肠切除,两条血管均由冻存的髂动脉移植物所重建
图 2. 位于肠系膜根部、分化型良好的脂肪肉瘤,累及到主动脉(180 度)和下腔静脉(<180 度)。切除十二指肠水平部和升部,解剖分离出胰腺和肠系膜上动脉并深度伸缩。肾水平以下的主动脉由冻存的主动脉移植物所取代,切除下腔静脉的前内侧并一期修补
图 3. 位于肾水平以下下腔静脉、包绕主动脉的平滑肌肉瘤。主动脉由主髂动脉 Dacron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移植物所取代,下腔静脉由下腔髂动脉环形 PTFE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移植物取代
图 4. 包绕在胸腹主动脉的纤维黏液肉瘤。使用 Dacron 移植物取代胸腹主动脉,另外还有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左肾动脉
主要研究结果:
1. 血管重建组围手术期并发症率更高。对于失血量、手术时间、术中输血发生率,血管重建组是非重建组的近乎两倍。30 天内总并发症率(74%:44%)和三级以上并发症率(38%:18%),血管重建组也明显高于非重建组。
2. 与非重建组相比,血管重建组 30 天(2%:0%)、90 天(6%:2%)死亡率没有明显不同。血管重建组 30 天 1 例死亡的原因是与血管重建术无关的术后出血,90 天又增加的 2 例死亡病例的原因是与术后并发症相关。
3. 重建组与非重建组 5 年总生存率分别是 59%、53%,两组统计学显示没有明显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级别和同期转移是总体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素。在血管重建组中,受累血管的类型(动和或静脉)、基于病理证据的血管浸润状况都与总生存率无关。
4. 重建组与非重建组 5 年局部复发率相似(51%:54%)。
该研究最终表示:在肉瘤切除术中,血管切除联合重建明显提高围手术期并发症率,因此需要严谨的术前多学科探讨。但是,基于总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两组相似),施行血管切除联合重建术不应该被视为肉瘤手术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