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主动脉瘤预后:群体水平研究与 RCT 结果类似

2015-10-24 05:56 来源:丁香园 作者:锁骨下动脉
字体大小
- | +

已有不少临床试验表明,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的围手术期死亡率低于开放手术(OR),而 EVAR 这种生存率优势在远期随访中逐渐消失。但这些临床试验纳入的腹主动脉瘤患者多为低危患者,缺乏群体水平的临床研究。一旦纳入实际临床治疗中的非低危患者,EVAR 与 OR 的远期预后差异或可能有所减小。

为明确群体水平研究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结果是否存在差异,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 Wilson 教授进行了一项基于群体水平的 EVAR 与 OR 治疗腹主动脉瘤的预后研究,研究结果发表于近期的 JAMA Surgery 杂志。

研究纳入美国加州 2001 年至 2009 年期间行手术修复的腹主动脉瘤患者 23670 例,其中行 EVAR 治疗的患者占 51.7%。排除标准包括破裂腹主动脉瘤、创伤或梅毒引起的腹主动脉瘤、合并胸主动脉瘤及胸腹主动脉瘤等。

研究者对这些患者进行了平均 3.3 年的术后随访。主要观察指标为全因死亡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术后 30 天的全因死亡率及全因再次住院率;伤口裂开、手术部位感染、肺炎及败血症导致的术后 30 天再次住院率;远期随访中腹主动脉瘤的再次干预率和破裂率。

研究结果显示,OR 组术后 30 天全因死亡率较 EVAR 组高(4.74%:1.54%),而两组术后 30 天全因再次住院率无明显差异(8.49%:8.16%)。与 EVAR 组相比,OR 组术后 30 天伤口裂开与败血症的发生率稍高而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稍低,肺炎的发生率两组大致相同。

在术后 30 天至术后 3 年期间,EVAR 组的全因死亡率低于 OR 组,而在术后 3 年以后,EVAR 组的全因死亡率高于 OR 组。OR 组的死亡风险在术后第 1 年呈逐渐下降趋势并低于 EVAR 组,而术后 1 年以后,EVAR 组的死亡风险高于 OR 组。

EVAR 组在术后早期(17 天内)以及 3 个月后的再次住院风险较 OR 组高。术后 30 天内患者再次住院的主要原因为术后感染、充血性心力衰竭、移植物相关并发症、消化道并发症、肺炎、急性肾衰竭。

EVAR 组的术后再次干预率及破裂率显著高于 OR 组。EVAR 组术后 5 年的再次干预率达到 7%,术后 7 年已达到 10%,其中近 20% 的并发症为内漏(以 II 型为主)。两组共有 38% 的再手术患者通过开放手术方式进行腹主动脉瘤的再次修复,其中 31% 的 EVAR 组再手术患者与 62% 的 OR 组再手术患者通过开放手术方式进行再次修复。

调整各变量因素后分析发现,EVAR 组与 OR 组的总体死亡率曲线无统计学差异,二者于术后 3 年处相交。但 OR 组术后再次干预率与腹主动脉瘤破裂率低于 EVAR 组,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者分析认为,该研究结果与已有 RCT 的结果大体一致,即 EVAR 的术后 30 天死亡率低于 OR。实际临床治疗过程中 EVAR 的术后 30 天死亡率仅轻微高于已有 RCT 的结果。与 RCT 结果不同的是,EVAR 的生存率优势维持至术后 3 年,随后 EVAR 的死亡率高于 OR,尽管这种差异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其原因可能与外科医生更倾向于将 EVAR 应用于老龄患者有关。

EVAR 的再次干预率在术后 6 月至术后 5 年期间较 OR 高,这反映了研究期间内漏的治疗状况和腔内治疗设备的发展水平。随着内漏治疗的日益重视,加之更有效的腔内治疗设备得以创造并应用,EVAR 术后动脉瘤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再次干预率或能有所降低。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程培训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