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州医学院的 Chinnakotla 教授最近在 Annals of Surgery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治疗慢性胰腺炎的研究,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能够预测全胰腺切除及自体胰岛移植术后预后的因素。
目前临床使用自体胰岛移植的方式治疗慢性胰腺炎病例正在逐年的增加,术后普遍的结果较好,但仍有部分患者预后较差。本研究为单中心报道,选取了 581 位进行自体胰腺移植的患者。入组的患者,在进行自体胰腺移植前,患有慢性胰腺炎的时间为 7 年左右,镇静类药物使用的时间为 3.3 年左右。
手术方式
胰腺切除术,在将胰腺完全移除前,一直保留其血液供应。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热缺血时间和最大化保护胰岛。在本文作者早期病例中,自身胰岛移植,通过吻合十二指肠的球部到升部,以此可以恢复胃肠道的连续性。在十二指肠的球部做一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
术后,由于部分患者发生胆汁反流性胃炎和上行性胆管炎,进而进行手术改良,保留幽门,切除大部分胰腺和十二指肠,于十二指肠远端 40 cm 行 Roux-en-Y 吻合。术中常规在胃中放置胃空肠饲管。此外,所有的患者均切除胆囊和阑尾。
胰岛的分离
在本文作者单位,一直在使用酶抑制剂,近几年,加入了完整的 C1 胶原酶和中性蛋白酶。最终的胰岛组织悬浮于 200 ml 的 DMRL 培养液中,同时加入 2.5% 的人血清白蛋白,HEPES 的终浓度在 25 mM,环丙沙星浓度为 20 毫克/ml,肝素为 35U/kg(防止输入前凝聚)。
术后护理
在大多数患者中,术后都可拔除气管插管。
日常使用静脉右美托咪及椎旁神经阻滞控制术后早期疼痛,尽量减少麻醉性镇痛。在术后三个月内,几乎所有的移植患者均使用外源性胰岛素,以保持血糖正常,且能够减轻在植入(新生血管)期β细胞的分泌压力。
患者术后 3 个月、6 个月、一年及一年后每年门诊随访。为评估患者代谢情况以及胰岛移植的功能,应常规检查患者空腹血糖和C 肽水平,同时检测刺激性葡萄糖、C 肽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主要结果
1.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患儿进行自体胰岛术后的结果较好;
2. 成人患者中,之前有过 ERCP 及放置支架史的,更易使用长时间(1 年)使用镇静类药物;
3. 引起胰腺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胰腺分裂、术前 BMI 大于 30 以及放置支架大于 3 个;
4. 胰岛移植最强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患者移植术后患者每公斤体重胰岛素(IEQ——胰岛当量)产生不足。在低的 IEQ(小于 2000)和高的 IEQ(大于 5000)之间存有剂量反应关系,胰岛移植在低 IEQ 患者中有 25 倍的倍率可能会发生失败。
讨论分析
对于患有严重慢性胰腺炎的患者来说,内科及介入治疗很难取得很好的疗效,自体胰岛移植作为一种解决途径,可减轻患者疼痛感、麻醉药物依赖以及改善生活质量,但是一部分患者在术后仍有疼痛。在本研究中,如果患者放置支架大于 3 个,术前使用麻醉类镇痛药物大于 5 年,或者有胰腺分裂,更容易患有持续性疼痛。
胰腺分裂可由于反复的 ERCP 造成的 Oddi 括约肌功能障碍,胰腺分裂自身对于是否造成了疼痛仍未知。相反,由于反复的放置支架,有部分患者可发展为完全性的慢性胰腺炎,这部分患者的疼痛与胰腺无关,且不能为自体胰岛移植所治愈。本文的优势在于,能够收集较大的病例数量,进行相对客观的回顾性分析,发现了几种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