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ancet 10000 期:青年外科医生的大师之路

2015-10-03 20:20 来源:丁香园 作者:贾小波
字体大小
- | +

继安徽省、陕西省之后,近日湖北省卫生系统人才职称评定,亦发生「重大改革」,湖北省卫生系列副高级职评定称将减轻论文在评价中的权重。临床医生不以论文晋职称,对「大部分长期处于临床一线,默默无闻为患者服务,很少去写论文、搞科研」的临床医生们来说这无疑是一件「重大喜讯」。

然而,将临床医生从论文评职称的「苦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专心为病人看病,提高临床业务水平,真的能培养出大批的优秀医生吗? 

年轻外科医生的成长不仅关乎国家医学水平的发展,更关乎个人事业发展与价值的体现。我们普外频道的小伙伴们有很多都是年轻的外科医生,正处于人生和事业的起步时期,二十啷当岁的我们又该如何踏上自己的成长之路。

且看 The lancet  第 10000 期特刊,以挪威最年轻外科教授 Søreide 医生的成长历程,为你解读年轻外科医生的大师之路。 

在挪威,有这样一个常例:外科医生一般至少要在 50 岁以上才能成为外科学教授。然而年仅 34 岁的 Kjetil Søreide 医生,外科教授,挪威斯塔万格大学医院胃肠外科顾问,却早在 2011 年就获得了教授职称,成为了挪威最年轻的外科教授。那他又是凭借什么打破了这个年龄桎梏?

Nils Erik Gilhus 教授(神经病学专家、挪威卑尔根大学临床医学系主任)道出了其中的关键:除了自身天赋外,Kjetil 在很早就开始了科研之路。 

Søreide 也认同这一点,对科研的热情在他成为医生之初就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保持着一项和大多数同事不同的记录,那就是外科医生门通常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而我则醉心于我博士课题——结直肠癌的转化研究。」 

在他的外科成长期间,Søreide 同时也在挪威医疗学会期刊杂志兼职编辑工作。在 2008-09 年期间,他又受聘为 BJS 杂志的编辑助理。BJS 现任共同主编、英国伯明翰大学外科学教授,Alderson 是如此评价他的:

「我们寻找的是那种能高质量评价科学研究,擅长撰写和编辑工作的人,而 Søreide 符合所有这些条件。在整个欧洲来说,能成为编辑助理的人都是个人能力非常优秀的人。而 Søreide 和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对整个普外科领域都非常熟悉,这对于挪威的其他年轻外科医生来说是很少见的。他们通常在很年轻的时候关注面就非常狭窄了,而 Kjetil 的一个优势就是他的广博的知识面。」

因此在 2010 年,当 BJS 编辑团队出现空缺的时候,Alderson 毫不犹豫的向 Søreide 发出了邀请。Søreide 也笑称「我手中的笔有时候比手术刀更加的锋利!」 

因为同样是斯塔万格的一名外科专家的父亲曾在梅奥诊所工作过一年时间,Søreide 少年时期在美国很好的锻炼了他的英语水平。虽然对自然科学充满兴趣,Søreide 一开始并没有打算将科研作为自己的事业,直到他发现了自己对医学的热爱。

随后 Søreide 选择了去德国留学,于 2002 年毕业于弗赖堡大学。最终 Søreide 追随着父亲的脚步,回到挪威成为了一名外科医生。「与病人一对一的交流,是我真正喜欢的工作」,他如此说到。 

Søreide 的研究兴趣主要在两个领域,一是发展肿瘤转化医学研究,一是创伤和急诊外科。目前,Søreide 担任斯塔万格大学医院外科和胃肠科转化医学研究所主任。「我们主要研究致力于找寻新的结直肠癌标志物。在我们实验室有两位分子生物学专家,协助病理学和肿瘤学专家共同研究」,他说,「很多转化研究集中在疾病的终末期,而我们倾向于早期阶段。」 

Søreide 和他的同事们在 The Lancet 上发表了一系列急诊外科领域论文,这表明了他的两个优点:一是对相关文献的熟识,一是对探究科学本质的热情。

在对于阑尾炎病因方面,他说:「我很奇怪和失望,对于阑尾炎这种常见病我们对它仍知之甚少。这反映了当前的一个现象,那就是研究的热点和经费往往倾向于更能吸引关注的课题。」Søreide 发现在其他领域存在许多类似的现象,并且和他的同事们一直在致力于相关研究。例如,对于穿孔性消化性溃疡的研究,相对与患病人数来说,不仅在欧洲,在全世界范围来说,相关的研究还是很少。 

医学的每一次进步发展,都离不开科研。从外科手套的使用到青霉素的发现,直至如今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发明,都是一代代外科医生们追寻科学的成果。Søreide 的成长之路告诉我们,真正外科学大师不仅临床水平高,科研能力同样重要。 

作为一名按科研型硕士培养的专业型研究生,我曾混迹在实验室 2 年多,养过细胞、喂过小白鼠,也曾 PCR 的飞起,算是认认真真的做了回科研。然而正是这两年的实验室生活,培养了我基本的科研思维,让我感觉受益良多,在此真的要感谢我的导师。 

阅读大量的文献,我们会熟悉自身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国际最前沿的医学进展;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才能深刻理解疾病治疗,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疑难杂症。而当你在自己领域内取得一点小小的成果,发表出来与同行们共享时,又是那么的有成就感。当你老了,你终于可以拉着自己的孙子风轻云淡的对他说:在人类医学事业发展的沙滩上,你爷爷我啊曾经掷出了一粒沙子! 

况且对于临床医生来说,科学研究不只有基础实验研究,还有更重要的临床科研。顶级医学杂志,比如创刊 10000 期的 The Lancet,比如 NEJM,就偏爱接受临床相关的研究。

尤其是我国临床医生们,由于接诊庞大的患者人群,时而会碰到罕见病例,轻轻松松就是一篇高分的个案报道。对于临床医生们来说,还有并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的 Meta 分析,对于临床治疗就有相当的指导作用,也是循证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临床试验、新药物、新器械、新术式的临床应用这些,舍临床医生,还有谁来做? 

论文造假、学术腐败,是我们国家学术圈不能否认的污点,也确与当下论文晋职称有一定关联。然而,就像别人的信任并不能成为你犯错的理由一样。选择了科学研究,就必然要抱有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

犹记得当年,我以低分飘过六级的英语水平,开着翻译软件,完成自己第一篇 SCI 时的情景,简直是人生的煎熬。还有被编辑和审稿人以各种理由拒搞的时候,你要问我是什么感觉?就好比你痴痴地暗恋一个姑娘很久,最后终于鼓足勇气写了封万字情书向她表白,她却只是淡淡地回了句:你是个好人。

搞科研就像谈恋爱!投稿成功后的每一封邮件都会牵动你的心弦,然而在终于收到那一封 Accepted 的邮件时,个中滋味,真的是自己体会了。所以做科研、发论文对外科医生们来说,并不只是为了晋升职称,还是对自己研究成果的肯定,还有对医学与科学的热爱。

年轻的外科医生们,不做科研、不发论文,也许我们的生活会轻松很多。不过你可还记得学医时厚厚一摞的教科书和 3000 多页的《黄家驷外科学》?医学发展至今,很多疾病我们仍然束手无策。热爱医学的外科医生就是要临床与科研并重,我们不仅会看病,还会做科研。 

一手执笔,一手持刀,我们终将会踏上自己的大师之路,与普外频道所有小伙伴们共勉!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程培训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