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跛行是外周动脉疾病的常见症状,可导致患肢功能下降甚至残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运动治疗是间歇性跛行有效的一线治疗方法,但患者依从性及治疗费用报销等问题导致其未能在临床广泛应用,因此运动治疗的实际价值很难确定。
另一种一线治疗方法是通过腔内治疗进行血运重建,这种方式可以获得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并可能预防残疾。但有研究显示与运动治疗相比,腔内治疗并不能明显改善患肢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单纯运动治疗的治疗效果与腔内治疗相当甚至更优。因此,目前尚不能确定间歇性跛行的最佳治疗方案。
早期进行腔内治疗并辅以术后运动治疗的联合治疗似乎可以结合腔内治疗改善症状的近期优势以及运动治疗的远期获益。两项系统综述显示联合治疗优于单一的腔内治疗或运动治疗,但这一结论仅基于有限的研究数据,尚缺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验证。
针对这一问题,来自荷兰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的 Hunink 教授进行了一项 RCT 研究(ERASE),旨在比较单一运动治疗与联合治疗对于间歇性跛行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结果发表于近期的 JAMA 杂志。
研究的纳入标准包括患者存在外周动脉疾病或跛行症状超过 3 月;患者静息状态下踝肱指数 ≤ 0.9,或者平板运动试验后 ABI 下降 ≥ 0.15;患者主髂动脉段和(或)股腘动脉段存在 1 处及以上的血管狭窄并经非侵入性影像学检查证实;最大步行距离在 100 米至 500 米之间。
排除标准包括患者的目标病变段不适于行血管重建或已行先期治疗;患者因其他疾病而非外周动脉疾病导致其预期寿命有限或行动能力受限。
运动治疗方案:采用平坡步行机进行运动锻炼直至接近跛行疼痛的最大程度,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意愿,前 3 个月内每周锻炼 2-3 次,每次 30-45 分钟。3-6 月期间每周至少 1 次,6-12 月期间每 4 周至少 1 次。联合治疗组方案:根据最新的腔内治疗标准进行血运重建,术后 2-4 周内进行上述运动治疗。对于髂动脉及股动脉病变,仅当球囊扩张成形术失败时放置支架。
研究者分别在第 1,6,12 月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主要观察指标为第 12 月的最大行走距离。次要观察指标为无痛行走距离、静息状态及运动后 ABI、治疗失败导致的额外手术干预(包括开放手术及腔内治疗)、截肢数量、联合治疗组术后 12 月彩超发现再狭窄、患者一般生活质量和疾病特异性生活质量。
研究最终共纳入 212 例患者,按照 1:1 的比例随机分入运动治疗组(106 例)和联合治疗组(106 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匹配。主要病变位于主髂动脉段 112 例(53%),股腘动脉段 100 例(47%)。联合治疗组成功进行血运重建 102 例(96%),其中 63 例(62%)置入支架。
研究结果显示,随访期间两组的最大行走距离和无痛行走距离均有改善,但联合治疗组的改善比运动治疗组更加显著。与运动治疗组相比,联合治疗组静息状态及运动后 ABI 的改善也更加明显。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一般生活质量和疾病特异性生活质量也明显优于运动治疗组。
联合治疗组术后 1 年未经额外手术干预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运动治疗组(92%:77%)。运动治疗组有 2 例(2%)因跛行进展为严重下肢缺血导致截肢,而联合治疗组未发生。运动治疗组有 23 例(22%)因跛行症状持续存在或恶化行手术干预,其中 21 例行腔内治疗,2 例行开放手术。联合治疗组有 8 例(8%)行二次手术,其中 3 例行腔内治疗,5 例行开放手术。
联合治疗组中有 73 例患者术后 1 年接受彩超声检查,共有 23 例(32%)患者存在明显的再狭窄,其中 17 例(74%)股腘动脉段明显再狭窄,6 例(26%)主髂动脉段明显再狭窄。在术后 1 年的随访过程中,4 例明显再狭窄的患者(17%)因跛行症状恶化接受二次血运重建手术。
研究者分析认为,与单纯运动治疗相比,联合腔内手术及运动治疗可以显著改善间歇性跛行患者治疗后 1 年的步行距离及生活质量。早期进行腔内治疗可以增加下肢血运,改善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从而促进患者参与运动治疗并获得良好的远期预后。
虽然近三分之一的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 1 年内出现再狭窄,但仅有 4% 的再狭窄患者因跛行症状复发行二次手术干预。这意味着尽管再狭窄病变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可能发生进展,运动治疗仍能够预防患者症状的恶化,但达到这一治疗效果的重要条件是拥有符合相应标准且具有可行性的运动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