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治腹壁疝的福音:巧妙的「最大-最小」法

2016-06-13 22:08 来源:丁香园 作者:xuhaiqian
字体大小
- | +

复杂的腹壁疝修复,尤其是合并肥胖、吸烟、糖尿病和营养失调等情况时,对于外科医生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而系统性治疗是腹壁重建成功的关键,其中「最大-最小」系统治疗法改进了腹壁重建方法,即从最大创伤的开放手术到最小创伤的腹腔镜下疝修补术联合应用,不仅提高了开放性疝修补术的持久性,同时也降低了腹腔镜下疝修补术创口愈合并发症发生率,逐渐受到关注。

为了从循证医学角度评估「最大-最小」法在腹壁重建中的作用,俄亥俄州立大学瓦克斯纳医学中心整形外科 Janis 教授开展了一项回顾性研究,并于 2015 年 6 月被 PRS 杂志接收。

该研究选取了 44 例复杂腹壁缺损的患者,应用「最大-最小」法进行腹壁重建。技术要点包括:术前患者选择优化、术中遵循原则及具体操作、术后处理三个方面。

术前患者选择优化 

所有因腹壁疝需腹壁重建的患者均需整形外科、普外科或其他专业医生联合评估,从而制定患者的个性化重建方案。

1 术区并发症的风险评估

关于术区事件发生风险的分级方案,包括腹壁疝工作组系统,腹壁疝风险评分以及 Kanters 分级法。其中 Kanters 将风险分为三级::1 级:没有合并症,没有既往和现在的伤口感染;2 级:伴有增加术区事件风险的合并症,有伤口感染史;3 级:有活动性伤口感染或胃肠道障碍。根据风险分级选用相应补片:1 级和多数 2 级可选合成补片;复杂 2 级和 3 级可选生物补片。

2 特殊人群选择优化

吸烟患者术前-术后禁烟 1 月,对于主动吸烟者则不进行择期手术,并且检测吸烟史患者术前 2 周的尼古丁代谢量,若为阳性则推迟手术;糖尿病患者术前糖化血红蛋白>7.5% 则不进行择期手术,并且维持术前-术后血糖<200 mg/dl;低蛋白血症的患者白蛋白<3.0 g/dl 或前白蛋白<15 mg/dl 或呈下降趋势则不进行择期手术;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术前应检查血管超声;肥胖患者 BMI<40 进行择期手术;对既往体表皮肤移植的患者应行指捏检测,判断是否形成「滑动层面」,从而避免造成医源性脏器损伤。

术中技术操作

「最大-最小」法的重建手术应遵循以下原则:(1)穿支损伤的最小化;(2)补片加固毗邻筋膜;(3)标准化跨筋膜缝合-补片固定;(4)消除死腔;(5)积极切除边缘软组织。


具体的手术过程:

(1)建立操作空间:建立位于肋骨下缘至半月线之间,宽度为 5~6 cm 的皮下隧道(图 1),其中通过推动腹直肌判断半月线位置(图 2)。然后向上分离至肋骨缘,向下至腹股沟韧带。通过 Yankauer 管判断腹内外斜肌间的无血管区域,在半月线侧方 2 cm 行腱膜切开(图 3)。

(2)放置补片:聚葡糖酸酯 1 号线以 U 行缝合的方式预先置入补片,针距和间距均为 1 cm(图 4)。然后,应用 11 号手术刀在预缝合位置的皮肤表面切开 2 mm,置入卡特-汤普森缝合通道,并于疝气边缘 4~5 cm 刺破腹膜,然后将跨筋膜的缝线拉出打结(图 5,6)。

(3)逐层缝合:在筋膜关闭前,聚葡糖酸酯 1 号线做 4-6 针中央悬吊缝合,两侧出针点位于筋膜关闭预缝合点的侧方,中间穿过补片中线位置(图 7)。同时 15F 引流管置于补片与腹直肌后鞘之间(图 8)。然后,应用聚葡糖酸酯 1 号线缝合筋膜,后将悬吊缝合线打结以确保无死腔残留并逐层关腹(图 9)。


图 1 为微创分层分离构建的皮下隧道 


图 2 通过「牙膏管」技术,在有限的皮下隧道中识别半月线:即将腹直肌向侧方推开,显露压痕


图 3 在半月线外侧约 2 cm 处设计腹外斜肌腱膜小切口。吸引器头插入到腹外斜肌深层进行钝性分离。在不导电的吸引器头端,用电刀完成腱膜切开术


图 4 聚葡糖酸酯缝线预先缝合到猪来源的脱细胞真皮基质上,备用


图 5 通过腹腔镜缝线传递工具,缝线由皮下穿出皮肤,并用止血钳固定


图 6 在经皮缝线打结后,平铺补片并拉紧,直至皮肤起皱


图 7 中央悬吊线从一侧筋膜穿到另一侧,并穿过补片的中线。这些缝线应该在预期筋膜闭合缝线位置的外侧


图 8 15F 引流管摆成问号形状,放置于腹腔内补片和腹直肌鞘之间,进行双侧引流


图 9 在补片上层连续缝合筋膜,而中央悬吊线仍然用止血钳固定不打结

术后管理

术后管理主要包括:术后疼痛的控制;呼吸道的管理;静脉血栓的预防。

脊柱旁、胸硬膜外及腹部平面阻滞麻醉可有效缓解疼痛,从而促进患者活动,降低恶心及血管舒张-低血压的发生率。抗凝药物的应用以及术后早期活动可有效预防血栓形成。此外,术后应严密监测引流的情况并保持适度负压。术后及时补充营养,尤其是高蛋白,对于患者的恢复也至关重要。

研究结果显示,在 44 例患者中,放置补片患者 40 例,其中 50% 补片放置于腹膜内,27% 置于腹直肌后,23% 置于中间位置。并且 47.8% 患者置入生物补片,52.2% 置入合成补片。

此外,在平均 335 天的随访中,30 天术区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文献报道(18.2% 比 34.1%)。整体的腹壁疝复发率为 4.5%,且未发现其预测因素或保护性因素。

综上,针对复杂腹壁疝的腹壁重建手术,术前患者的选择优化,术中遵循穿支损伤的最小化,补片加固毗邻筋膜,标准化的跨筋膜缝合-补片固定,消除死腔以及积极切除边缘软组织的原则,可有效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杨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