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直肠黏膜前徙手术(RAF)常常用于肛瘘的治疗,但这些术式会造成小于 30% 的早期并发症。
比如瓣膜分离就是因为低灌注或者技术失误造成的一种早期并发症;
除此之外,瓣膜分离也与疾病复发和需要再次手术密切相关,而疾病复发或者再次手术又会大大增加大便失禁或长时间的术后疼痛风险;
与此同时,对于肛肠的远端切缘主要根据肉眼大体观察判断决定。
以此为背景,免疫荧光技术作为一种术中工具应运而生,为了减少术后缺血事件发生,术中常常利用它来评估肠道微循环灌注,非单如此,当免疫荧光技术应用于肛肠手术时,其亦可减少观察者的可变性。
近日来自美国亚特兰大的 Jacquelyn 等人在对肛肠手术术后应用免疫荧光进行了报道,最后该文发表在 2016 年 5 月的 DISEASES OF THE COLON & RECTUM VOLUME 杂志上。
为了阻止瓣膜缺血或者瓣膜前徙失败,在该视频中,作者在复杂肛瘘手术中应用一项全新的成像技术,该技术是一项全新的技术,其在修复复杂肛瘘中可以较好地评估肛肠瓣膜的灌注情况。
手术视频
视频解析
视频一开始,我们看到肛瘘的外口及内口的大致情况,然后在不影响肛门灌注的情况下,沿着瓣膜长度由远向内口处注射肾上腺素布比卡因混合液。作者通过电灼来抬高粘膜及粘膜下层瓣膜。在接近近端肛管处,在粘膜/粘膜下层瓣膜处转换到粘膜肌层瓣膜,这样可以确保充足的灌注。
图 1 识别肛瘘瘘管、内口及外口
图 2 由外至内向粘膜内注射肾上腺素布比卡因混合液
图 3 切开并用电灼来抬高粘膜及粘膜下层瓣膜并抬高皮瓣
然后使用借助吲哚箐绿的免疫荧光血管造影技术决定更为准确的远端切缘,这样可以保证皮瓣顶端最大化的利用了活性组织。
作者沿着该界限分离皮瓣,可以创建一个新的顶点。借此,在保证了安全切缘的情况下,作者前移了无张力瓣膜,与此同时,瓣膜的良好灌注也得以保证。
图 4 借助吲哚箐绿的免疫荧光血管造影技术再次检查皮瓣的灌注情况
图 5 修整前徙的瓣膜
图 6 再次检查前徙瓣膜的灌注情况
图 7 标记预期的远端切缘
图 8 缝合前徙的瓣膜
图 9 术毕检查灌注情况
图10 确定关闭了内口
综上所述,以上是该手术的基本手术过程,最终作者证明免疫荧光血管造影技术在术中应用,用来评估肛肠前徙皮瓣的灌注情况是安全可靠的(具体手术操作详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