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肝脏切除术在普外科(尤其对于肝胆外科专业医生来讲)已成为家常便饭。完成病变切除后放置术区引流管(OSD)(指的是负压密闭式引流管,比如 Jackson-Pratt 引流管)可谓非常普遍。因为术后胆漏是任何一名术者都不愿意面对的棘手问题,而大多数医生相信 OSD 对肝切除术后出血或胆漏的早期诊断有帮助,进而有助于预防、处理这一问题。
然而,遗憾的是,多项观察性研究及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提示,常规 OSD 对胆漏的妥善处理并无帮助。近期的前瞻性研究数据也支持这一结果,该研究发现,OSD 的确能够增加胆漏诊断率,但是在妥善处理胆漏方面并无优势,反而会增加额外引流的操作。不可否认,以上相关研究多少存在各种偏倚等缺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其研究结果推荐的「不使用 OSD」的可信度。最终的后果就是,不使用 OSD 的建议难以在临床实践中执行。
鉴于此,David G Brauer 等对美国外科医师协会(ACS)国家手术质量改善项目(NSQIP)数据库中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基于更严谨的设计、更大的样本量来为我们阐述 OSD 的利弊,供临床医生借鉴,文章于近期发表在 J Am Coll Surg 上。
研究收集 NSQIP 数据库中自 2014 年以来肝切除术后使用 OSD 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主要评估 OSD 对术后胆漏诊断的影响、经皮引流或再次手术等相关干预处理率、30 天内其他预后情况等指标。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的主要结果
共有 2583 例符合条件的肝切除术患者,其中有 1090(42.2%)例患者实施了 OSD。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共在 OSD 组和非 OSD 组间匹配出 1868 例患者。有 1490(79.8%)例采用开放手术,378(20.2%)例采用腹腔镜手术。
注:增加 OSD 使用的相关因素包括: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 1 级以上、切除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术前碱性磷酸酶和血小板计数增高等;而与之相反的因素为:术前 90 天内施行任何新辅助化疗药物。
共有 135(7.2%)例患者在肝切除术后出现胆漏,且研究发现,采用开放手术者有 116(7.8%)例出现胆漏,而腹腔镜手术者有 19 例(5.0%)。两者相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
研究发现,OSD 与肝切除术后胆漏诊断率的增加有关。实际上,准确地说是轻微胆漏的检出率导致了术后胆漏诊断率的增加,因为单纯从胆漏量较多的类型来看,OSD 组与非 OSD 组之间并无显著差异(此类型胆漏的总发病率为 3.0%,其中 OSD 组 32 例、非 OSD 组 24 例)。
注:轻微胆漏者仅需在确保 OSD 位置适当的情况下观察病情变化,胆漏量较多者一经发现,便需要尽快积极处理。
在术后出现胆漏的所有患者中,OSD 组有 27 例进一步采取了经皮抽吸引流措施,而非 OSD 组仅 13 例,前者显著多于后者。共有 12 例胆漏的患者施行了进一步手术治疗,OSD 组和非 OSD 组各 6 例。
对漏液量较多的胆漏患者进行预后评估,结果显示,OSD 组与非 OSD 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可见,使用 OSD 在改善胆漏患者预后方面并无优势。
研究还发现,与非 OSD 组相比,OSD 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更长,且 30 天内再住院率更高,两者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单因素分析还发现,术后胆漏、额外增加引流措施等均是能够影响住院时间、再住院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举个例子有助于理解:一例肝切除术后患者预计下周三出院,但今天发现他合并胆漏,遂预计将延迟 6 天出院,但若其积极采取额外引流措施治疗,预计延迟出院的时间可能会缩短至 5 天。
总结
与以往针对肝脏切除术后使用OSD的研究不同的是,本项研究采用倾向性评估匹配法、样本量大,结果发现:OSD 组并未能提高胆管漏(主要指漏液较多的)的诊断率,不仅如此,其还与不必要的干预措施增多、住院时间延长、30 天再住院率增高有关。
总之,作者认为,OSD 具有多方面的局限性,不推荐在选择性肝切除术后常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