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点认为,急性阑尾炎患者首选治疗方法是阑尾切除术,若不及时切除可引起阑尾穿孔,导致严重后果。然而,最近有欧洲学者研究证明,单纯性阑尾炎患者,即尚未发生阑尾坏疽、穿孔等并发症时,可首选抗生素治疗,以免遭切除阑尾之苦。同时,多数临床医师在怀疑阑尾炎时首选阑尾超声检查。因此,超声鉴别单纯性阑尾炎和复杂性阑尾炎(阑尾炎伴阑尾坏疽、穿孔等并发症)显得尤为重要,决定了临床治疗方案的不同。为了明确哪些超声特征可作为区别单纯性阑尾炎和复杂性阑尾炎的诊断标准,美国的 Xu 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回顾性分析研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文章发表在 2017 年第 2 期的 J Ultrasound Med 杂志上。
作者选取了 119 例曾行超声检查的阑尾炎患者,其中 87 例单纯性阑尾炎(图 1),32 例复杂性阑尾炎(图 2~图 5), 其中 21 例为坏疽性阑尾炎伴阑尾穿孔,剩余 11 例坏疽性阑尾炎未穿孔。纳入标准包括:(1)阑尾超声图像清晰明确;(2)入院后行阑尾切除术且最终病理证实为阑尾炎;(3)患者 BMI 指数 ≤ 30 kg/m2,且无腹膜炎体征。
首先由超声技师获取患者阑尾长轴和短轴标准切面的二维超声图像和彩色多普勒图像,然后由超声医师记录其图像特征,包括有无表现为强回声的黏膜下层、阑尾壁是否充血(若在彩色多普勒图像上可见>3 mm 的血流则判定充血)、阑尾周围有无积液、有无粪石、有无表现为强回声的阑尾周围脂肪组织,同时在阑尾短轴切面上测量其最大外径。病理医师根据术后病理类型将阑尾炎分为单纯性阑尾炎和复杂性阑尾炎,后者再分为合并穿孔和未穿孔阑尾炎。
研究表明,单变量回归分析时,正常应表现为强回声的阑尾黏膜下层消失、阑尾周围高回声脂肪组织、阑尾最大外径、阑尾粪石与复杂性阑尾炎的发生有关;多变量分析时,仅正常应表现为强回声的阑尾黏膜下层消失这一个超声表现具有统计学意义,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100%、92% 、82.1% 和 100%(可信区间为 95% 时)。
图 1 患者女性,14 岁,单纯性阑尾炎,图示为末端阑尾(A)的长轴切面,可见表现为强回声的完整的黏膜下层(箭头)
图 2 患者男,19 岁,坏疽性阑尾炎,无穿孔,图示为阑尾(A)的长轴切面,无表现为强回声的黏膜下层
图 3 患者女性,15 岁,坏疽性阑尾炎,无穿孔:图 A 为阑尾(A)的短轴切面声像图,黏膜下层强回声消失,可见阑尾周围表现为强回声的脂肪(F);图 B 坏疽性阑尾炎大体病理标本短轴面(箭头所示),可见阑尾系膜内的阑尾周围脂肪(F);图 C 病理图像示阑尾内炎性浸润从黏膜下层向固有肌层(箭头所示)扩展,并伴有出血
图 4 患者男,27 岁,复杂性阑尾炎伴穿孔,图示为阑尾长轴切面声像图,可见阑尾黏膜下层强回声消失,阑尾周围脂肪(F),周围积液(FL),并可见局限性低回声区(P),病理证实 P 为穿孔导致的积液
图 5 患者女,18 岁,复杂性阑尾炎伴穿孔,图示为阑尾纵轴切面声像图,可见阑尾黏膜下层强回声局部消失(箭头所示),ABS 为穿孔导致的周围小脓肿
作者认为,复杂性阑尾炎时的黏膜下层消失与阑尾最大外径改变和阑尾粪石产生有关。阑尾黏膜下层是否消失作为超声鉴别单纯性阑尾炎和复杂性阑尾炎的最关键和最有价值的标准,具有高特异性和高敏感性,有助于临床医师确定急性阑尾炎患者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