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在中国
作者查阅文献得出,一些学者认为下腔静脉(IVC)或者肝静脉(HVs)膜性梗阻是血栓形成的后果;其他学者则认为梗阻与感染相关。我们发现在中国HVs梗阻的案例逐渐增多,这也许是因为影像学检查的逐渐普及。
以我们的经验来看,肝静脉病损的绝大多数案例是膜性或者节段性梗阻,但血栓性肝静脉梗阻的发生率正逐渐增加。与膜型布加综合征(BSC)相比,血栓性在中国呈分散性,不具有典型的地理分布特点。
此外,东西方国家BSC的病因有所不同,导致疾病形成的特点、影像学、治疗学上的差异。比如说血栓性肝静脉阻塞较为急性;而膜性及节段性肝静脉阻塞常表现为亚急性或者慢性病程。
CT及多普勒超声不易检测出膜性和节段性肝静脉阻塞。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多对大多数案例均有效,除了极度严重的肝衰竭之外。在中国由于BSC静脉阻塞最常见的类型是膜性及节段性,故球囊扩张和支架疗法仍是最常见的干预治疗手段。
研究证明
布-加综合征(BCS)系指肝静脉(HVs)或其开口以上到下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之间阻塞引起的以门静脉或者门静脉和下腔静脉高压为特征的一组疾病。西方国家布-加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是肝静脉血栓的形成,但在中国下腔静脉或者肝静脉隔膜较为常见。
此外,肝静脉病损比下腔静脉病损较少见。随着介入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术成为肝静脉阻塞再通的治疗方法。此术式可以减缓肝充血,降低肝静脉及门静脉高血压、恢复肝脏功能。此篇文章主要是评估中国国内肝静脉阻塞的特点,肝静脉穿刺的技术,血管内介入治疗术短、中期预后及并发症。
来自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的桑宏飞副主任医师等进行了研究,表明血管内介入术治疗肝静脉阻塞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文献最近发表在JOURNAL OF LAPAROENDOSCOPIC & ADVANCED SURGICAL TECHNIQUES杂志上。
研究纳入了从2003年6月到2012年6月,因肝静脉阻塞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术的48名受试对象(31名男性,17名女性;17-71岁;平均年龄,42±2.2岁)。对受试对象施行了球囊扩张和支架疗法。对肝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施行了置管溶栓(CDT)。对于病损同时发生于肝静脉及下腔静脉的患者在下腔静脉损病损处也施行了球囊扩张和支架疗法。
研究结果表明,血管内介入治疗术成功治疗了43名患者。手术成功率为89.6%。15名患者仅施行了球囊扩张,28名患者同时施行了球囊扩张及支架疗法,5名患者施行了置管溶栓,3名患者同期施行了下腔静脉病损处支架疗法。术后39名患者门脉高压症状得到了缓解;出院时其他4名患者门脉高压仅得到轻度缓解。
43名患者中有39名平均随访时间为24±1.3个月(范围6-62个月)。32名患者腹水得到完全解决,4名患者仍伴少量腹水,其他3名仍伴中度腹水量。30名患者肝脾肿大得到了完全解决,但还有6名患者可通过触诊摸到。肝静脉明显开放的有29名,再狭窄及再闭塞的有4名。再狭窄的这4名成功的再次施行了球内扩张及支架疗法。
本次研究表明,血管内介入治疗肝静脉阻塞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较少并发症,较优短、中期预后。 血管内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肝静脉穿刺。对于同时伴有下腔静脉阻塞的肝静脉阻塞性病损的病人施行肝静脉再通术也能得到较好地预后。